柔性石墨烯膜(右)与柔性石墨烯膜分子结构模型(左)。 总体上,石墨烯技术成熟度还比较低。目前,石墨烯水性电加热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还比较差,存在升温速度慢、电热辐射转化率低、温度分布不均匀、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万文竹 近两年,石墨烯相关产业在国内如火如荼发展,石墨烯制备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部分做石墨烯采暖产品的企业宣传其石墨烯膜电采暖技术是5-7层石墨烯粉跟浆料配成的固化后的石墨烯膜,通电后碳原子产生布朗运动,发热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还是养生的远红外线,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等。 “我们的产品都是石墨烯材料的,不同于旧材料碳纤维、碳晶,产品使用成本低、寿命长,且性能更优于传统的取暖设备。插电即可在3秒内迅速升温,1分钟内室内温度达到数十摄氏度。”一位做石墨烯采暖产品的刘女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不过,有消费者质疑不少厂家宣传的产品中可能根本不含石墨烯,商家也拿不出相关的检测报告。当记者让刘女士提供产品的“石墨烯检测报告”时,对方也称“不提供检测报告”。 这个被成为“新材料万能之王”的行业,目前究竟是否如市场所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黑金”?在各厂家一窝蜂涌入该行业时,在市场对石墨烯行业“淘金热”的背后,还存在什么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
中国电科55所所长、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和模块电路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涛介绍,石墨烯独特的结构让其更导电、更传热、更坚硬、更透光,在电学、热学、力学、光学等性能优异。基于石墨烯导电导热的高转化率,热力行业将目光转向石墨烯,并出现了石墨烯电采暖。
一位多年从事石墨烯采暖产品研究与制备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石墨烯水性电加热材料是利用水性树脂、导电材料以及其他助剂做成的溶液状的电加热材料,可以均匀地涂布在曲面、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表面进行加热,相比传统的电加热材料,石墨烯水性电加热材料具有附着力好、加热效率高、安全性高(不会发生触电反应)等特性,可广泛应用到煤改电清洁能源取暖、农业温室大棚、特色养殖、环境保护等领域。
“但是总体上,石墨烯技术成熟度还比较低。目前,石墨烯水性电加热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还比较差,存在升温速度慢、电热辐射转化率低、温度分布不均匀、使用寿命短等问题。”王先生说。
“国家对石墨烯材料术语、定义代号等相关标准还没颁布,更不用说是产品标准了。市场上所谓的石墨烯产品的检测标准,其实只是某个地区团体或行业制定的标准依据。”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位赵姓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他解释道,该中心可通过相应的设备检测产品,看是否含有类似石墨烯表征的东西,但不会直接断定它是石墨烯,更不会说它就是石墨烯产品,另外石墨烯的纯度、品质怎么样?功效如何?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好的?都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高超也表示,现实的石墨烯材料与理想还差得很远。高品质、大批量的石墨烯原料问题暂时没有根本解决,还需进行大量技术攻关。有些技术如单层氧化石墨烯、石墨烯单晶等在实验室制备成功了,但实现工程化、连续性、低成本、高效稳定制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只有真正高品质的石墨烯量产了,颠覆性应用才会出现。
除了术语和定义代号不明晰以外,产品标准缺位也是石墨烯行业目前的现状。例如,前述刘女士虽然在做石墨烯产品,却无法提供检测报告。
一直从事电采暖加工和制造的赵先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大多数商家宣传的是高科技材料石墨烯电采暖产品,但是能否达到石墨烯取暖参数,如发热量、转换率、直射率等,就不一定了,“有的产品根本没有放石墨烯原料或者放了一点根本起不了作用。对于石墨烯,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真正的石墨烯可能造价会很贵”。
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的相关负责人班建伟,他介绍称,其所在的联盟正组织相关专家、企业,起草了一些石墨烯电热膜的标准,即怎么鉴定是石墨烯,怎么检测,产品发布需要哪些具体的强制性指标等,目前还没有公布,“如果公布,也只是北京市的一个团体性标准”。
他还告诉记者,中国国际石墨烯产业资源联盟,虽然也有自己的石墨烯电热膜相关标准,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关于石墨烯产品,还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石墨烯产品目前并没有大规模投入市场运营,市场上打着石墨烯高科技产品噱头,过度炒作的商家会比较多。”班建伟说,从2015年开始,我国在逐渐制定关于石墨烯行业的国家标准,但目前处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据了解,中国率先发布了石墨烯系列“地方性标准”,并首次明确了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的名词术语,首次规范了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的原料、技术、生产装备及检测方法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在2017年召开的中英石墨烯标准化合作工作组会议上表示,要加强双方在石墨烯材料领域的标准化合作,携手参与制定石墨烯国际标准。
法治周末记者在网上搜索“石墨烯采暖”,发现各种公司的招商引资广告遍布视野。例如,声称“源自德国顶尖技术石墨烯,科技新材料采暖市场领航者”的南京“暖亿家”;以石墨烯应用为主的互联网+采暖品牌公司“杭州白熊科技”等。
“现在国内真正做石墨烯的企业其实没有几家,很多都是原来做石墨等碳材料的企业,甚至完全不相关的企业,都在打着石墨烯的旗号,或者炒作股票,或者争取国家基金,其实真正做石墨烯并且能赚钱的企业几乎没有。”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微纳力学中心教授朱宏伟说。
刘忠范院士指出,我国石墨烯产业总体基础不错,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出现了很多一哄而上和炒作过度的乱象,石墨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模式仍然有待探索,石墨烯业内人士要有担当精神和工匠精神,扎扎实实面向产业做技术,勇于对行业各类不良现象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