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赣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赣州要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初步确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赣州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同时,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对赣州市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宏观的、纲要性的规划。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全市科技机构主要分布在省市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全市现有国家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1个,省级高新园区1个。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到“十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其中科技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1%,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
-——科技创新和科技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由市科技局立项,基于“3S”技术的“数字赣州”系统初期工程已经完成验收,为下一步“数字赣州”信息工程的推进及该项目的二次开发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江西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并获得200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球形、单晶、超细APT粉体的制取技术》项目,为我市钨产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系列获奖项目也为我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64项,安排科技三项费2607万元。其中工业类科技计划项目259项,安排科技三项费1636万元,计划项目总投入8.5亿元,农业和社会发展类科技计划项目305项,安排科技三项费971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十五”期间,赣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4%。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12月,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5亿元。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5项,共投入项目经费9260万元,基金项目承担企业累计实现总收入15亿元。
-——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十五”期间,全市共申请专利697项,评出科技进步奖130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207项,其中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及其委托鉴定的33项,有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我市的科技成果又取得大面积获奖,获省级科技奖励项目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
-——技术贸易规模明显增大。“十五”期间,全市登记的技术合同720项,合同成交额3.3亿元,技术交易额2.5亿元,截止到2005年12月,享受技术合同收入免征所得税资格单位13家。
——科技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十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我市制订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政策,加大了科技体制和科研机构改革力度,采取了组建赣南科学院等举措,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十五”期间我市已经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为“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已全面转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江西的目标,未来五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对接长珠闽”的深入,必将为我市科技进步带来更多的机会;我市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将可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为加快科技振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就整体而言,我市科技发展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科技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投入总量太小;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这些必须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力度,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1、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原则。围绕赣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中心,选择有限目标,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解决制约赣州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特色,立足赣州的资源优势,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以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集中力量选择我市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重大项目,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
2、政府规划、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划。在科技规划的实施中,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作用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
3、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原则。强调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市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赣州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消化引进技术的二次集成创新上下功夫。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合理配置政府科技资源,并有效引导和组织全市社会科技资源,形成内外开放合作推进技术创新的新局面。
4、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原则。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又要坚持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及率先在全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针对我市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实现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主要方面和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前移,力争前列的总目标。
——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到2010年,形成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4-5个省级民营科技园、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格局;在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5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采用与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190 家,建成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20 家,在稀土、钨、氟盐化工、脐橙四大优势产业集群中分别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初步建成一批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专利服务咨询机构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成赣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并投入使用。
——增大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50% ,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4% ,工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47%。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 1.8%,各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3%,并依法逐年递增。
——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率先发展新材料产业,为稀土、钨、氟盐化工成为年均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三大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20%。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位居全省前列。到2010年,全市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3-5家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的生力军。
——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到2010年,初步建成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市建立2-3个在全省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业、商品蔬菜、养殖、花卉苗木、烟叶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行业建立3-5个中等规模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良种、良法推广率达到98%以上;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0%;扶持10家大型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龙头企业。
——显著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增长平均达到15%,全市专利授权量年增长10%。争取5家以上企业列为全省专利工作示范企业;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利技术60%以上得到实施,30%以上形成产业。
——初步建立一支适应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队伍。全市专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和结构趋于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提高到15%,显著增强其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比例。
——加快信息化进程度步伐。到2010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以上程度,其中科技系统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到2010年,全市6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改善科技事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区域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项目组织、成果转化等新机制;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建设创新型赣州奠定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赣州市要紧紧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推动技术进步,同时加大社会公益事业科技进步的力度。重点促进下列10 个重点领域中的 42个关键技术群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1、稀土及稀土材料关键技术:稀土矿漫出新技术、稀土分离新技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气敏材料、稀土环保材料等相关技术;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新型电池应用材料、稀土陶瓷功能材料、三基色荧光粉、白光LED荧光粉、磁致伸缩材料、稀土节能电机、稀土资源再利用新技术以及稀土催化剂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
2、钨及含钨材料关键技术:超细钨粉、优质硬质合金、耐热抗震特种钨丝、钨基触头材料、钨电极材料、钨—铜合金、高比重合金等新产品开发;纳米WO3材料、ZrW2O8热致收缩材料、WS2 润滑材料、WO3气敏材料、WO3纳米薄膜变色材料、含钨精细化学品材料等相关技术。
3、其他有色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钴、锡、铅、锌等金属新产品的开发;超高纯金属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耐蚀耐磨抗氧化新材料、纳米金属粉末材料、金属纤维材料、贮氢材料、表面改性材料等新材料等相关技术。
4、赣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利用我市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